司機職業折射西藏今昔鉅變
“車輪一轉,給個縣長都不換。”談到年輕時當司機的經歷,88歲的藏族老人吳多吉抿了一口酥油茶,眼裏滿是笑意。
12月31日,吳多吉老人和他的“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”紀念章。新華網 張宸 攝
數十年前,司機在西藏是一份人人羨慕的職業。當時,只有各單位配備了一些車輛,司機逢年過節有補助不説,到各地出差時,還可以幫忙買些當地的便宜物品、幫人捎帶東西回來。當時,西藏羣眾常吃的蔬菜只有土豆、蘿蔔、白菜等“老三樣”,司機們出差回家時帶的新鮮蔬菜、水果,常能讓一家子人大飽口福。
吳多吉原本在部隊當兵,練就了一手精湛的駕駛技術。復原回藏後,他在一個單位當上了司機,到格爾木等地拉貨、跑運輸。“我剛工作時,司機是全單位的寶貝。尤其是藏族駕駛員,全西藏也沒有幾個人。”吳多吉説,“靠着在部隊掌握的技術,我每年能提前兩個月完成全年運輸任務,很多人見了我都當面豎起大拇指。”
風光背後是行車途中的艱辛。“以前西藏的路特別差,車的減震、密封性都不好,我開車吃了很多苦。”吳多吉説,“有段時間我在汽車隊專門跑拉薩至格爾木的線路,在海拔超過5000米的唐古拉山頭上來回跑了上百次,路上經常遇到颳風、下雨、下雪等惡劣天氣,水箱被凍裂漏水是家常便飯。”
一次行車途中,吳多吉跟同事在夜間給水箱加水,同事打着鐵皮手電筒照明,他還沒把水加完,同事的手凍得手電筒都拿不住,“啪”一下掉在了地上。“受點苦是小事,最怕的路途中發生交通事故。”吳多吉説,“西藏山高谷深,行車途中經常遇到塌方、落石等災害,説把腦袋掛在腰帶上跑運輸一點都不誇張。”
因為路況差車況差,車輛經常在路上出現小毛病。但當時條件有限,沿途也沒有修車點,吳多吉學會了補水箱、換胎等一系列常見的修車技術。“毫不誇張地説,車裏任何東西我都能修。”吳多吉得意地説,“到修車店當個顧問肯定沒問題。”
後來,吳多吉工作變動至那曲地區嘉黎縣。當地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,冬天路上都是冰雪,夏天路上全是泥巴,吳多吉硬是憑藉精湛的開車技術跑了10多萬公里沒有大修,在整個那曲市都出了名。“記者來採訪我,讓我站在車前給我拍了張照片,縣裏還把這張照片洗出來掛在了縣禮堂裏。”吳多吉自豪地説,“別看我只是個司機,當時我在嘉黎縣也算是個人物了。”
12月31日,吳多吉老人將過去的事情娓娓道來。新華網 張宸 攝
與吳多吉一樣過去很是風光的老司機們不同,現在司機在西藏已經成為比較普通的一份職業。
如今的西藏,在中央特殊關心和兄弟省份對口支援下,交通條件明顯改善,建成公路里程超過10萬公里,連接國內外的航線達到102條,川藏公路建設也正穩步推進,基本形成了以公路、鐵路、航空為主體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。
崎嶇難行的道路變得平整寬闊,讓人談之色變的天險變得通暢無阻,各族羣眾的收入越來越高,昔日只有一些單位才有的車輛如今已經“飛入尋常百姓家”,最偏遠地區的羣眾也能開着私家車行駛在寬闊整潔的鄉間公路上。吳多吉老人昔日引以為傲的開車技術,如今已經成為幾乎人人都會的一項基本生活技能。
“看着現在的幸福生活,真覺得生得太早了。”吳多吉老人笑着説道。
版權聲明:凡註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
-
西藏非遺博物館本月開始試運行
歷時四年建設、布展,2021年元旦起,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——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開始試運行,免費向觀眾開放。[詳細] -
冬日在廓瓊崗日遇見那一抹冰川藍
廓瓊崗日冰川,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當雄縣格達鄉境內,海拔約5500米,距拉薩約160公里。[詳細] -
今年將開進西藏的復興號長什麼樣?
“拉林鐵路開通運營時實現復興號內電雙源動車組進西藏”。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在日前召開的工作會議上發佈這一消息,引起各方關注。[詳細]